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资料 > 说课稿

说课稿

时间:2024-07-12 11:46:16
【推荐】说课稿集合五篇

【推荐】说课稿集合五篇

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,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,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,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。说课稿要怎么写呢?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5篇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说课稿 篇1

一、说教材

1.教材分析:

《桃花源记》是课程标准人教版第三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课文。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接触过这类文体。因此学生对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识和学法已经有所了解和认识,教师应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,积累一些文言词语,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,同时。这一课在本册中也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。教师应引起足够重视,尽力引导学生对古代社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了解,更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,从而做到文道统一,这也是教材设计本课的意图所在。

2.课文内容:

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)}是一篇脸炙人口的佳作,大家所熟悉的成语一一世外桃源,无人问津,皆出自于此,诗人所描绘的“春蚕收长丝,秋收靡王税”,没有阶级,没有剥削,没有压迫,没有战乱,自食其力,自给自足,和平恬静,怡然自乐的社会更是那个战乱频繁,生灵涂炭的时代的人民所追求与幻想的。文章中的理想桃源是虚构的,但它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。这也正是本文能一直为人所传诵的重要原因。

3.教学目标:

初中《语文课程标准》明确规定:读文言文要了解内容,能顺畅的朗读,并背诵一些篇目。根据这些要求,再联系当今素质教育在语文教改中的体现以及学生实际。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:

①能顺畅地朗读课文,背诵第1段。

②疏通词句,积累文言词汇。

③根据书上对挑花美景的描写,结合平时学习的描写方法,说(写)一段话。

由于是八年级的学生,个体差异较大,古文的基础又薄,从而对文言文的认知基础及理解迁徒能力较差,所以我确定①②为重点目标,第③为难点目标。

二、学情分析:

初一学生知识面窄,没有预习的习惯,但是好奇心强,对新鲜事物较易接受,从而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模仿能力。而八年级这个班比起其他班来,在这方面更是参差不齐,从而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。也容易因此出现冷场的场面,对于这一点,教师应满怀激情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。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,充分发挥主体的作用,从而取得预期目的。

三、教法与学法:

俗话说。“教无定法”,但是又“贵在得法”。无论任何方法的使用都应面对学生在课堂的具体情况,灵活掌握运用,不能死搬公式,从而不利于优化课堂教学,不利于素质教育在课堂上的实施。根据本课的特点及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,制定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:

(一)教法。

1.点拨质疑法:这是我采用的最主要的一种教学法。通过教师的点拨,从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,求知欲,增强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,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,从而避免过多过杂的讲解。

2.讲读法:包括词汇、解说,课文讲解,朗读训练,简述大意,背诵等。

3.电化教学法:根据教学需要,适时使用录音机、投影仪,直观形象而又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吸引学生注意力c

(二)学法:

1.朗读法,古文重在多读,读顺畅,读出节奏,读出语感,这样更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,更易背诵。

2.讨论法:通过讨论,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,从而活跃课堂气氛。

3.读写结合法:课文结束前,让学生根据书中对桃花的描绘,训练学生迁移能力,通过写或说出自己喜欢的一种花。从而训练学生多角度描写事物。

四、教学程序:

在整个教学中,应以优化课堂过程为指导,贯穿素质教育,结合我区语文读写结合训练,着重于“双基”落实,充分体现“四个意识”。

(一)导入课题

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”教师应始终抓住这一点,通过不同的方法,调动起学生的兴趣,为此,我是这样设计开头的。

1?请一位学生解释一下,“世外桃源”这个成语,其他同学听。

2?教师鼓励性评价后,顺势让其说出出处,由此引入课题。

(二)解题

这一步骤主要是帮助学生识别题目中“源”以便不要说写成“园”。然后了解作家生平,及本课的出处,为下面学习本课打下基础,具体设计如下:

1、板书标题:桃花源记,教师强调一下“源”与“园”区别,引起学生重视。

2?学生看注解①,简单了解一下作家的基本情况,知道本文是《桃花源诗并序》中的序言,学生可作适当勾划,以便今后利于复习。

(三)朗读课文

古文应该突出多读,教师应把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,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,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。在这一环节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性,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指导。

1?听录音,学生的注意正音、节奏感,并初步了解课文大意。

2.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。要求:

①节奏合理,读出对社感。②语句流畅,发音正确。

(四)疏通课文词句,积累文言词汇。

学生是学习的主体,教师是学习的主导。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,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,做到自觉地学习,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。

当然,教师也不能盲目乐观,应尽可能估计到可能出现的困难,所以教师在让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同时,注意起到一个良好的主导作用。为此设计如下:

1.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词句。

2?勾划难点,互相讨论,或向老师提问。(如有学生提问,下面的步骤可简化些。如无,则就显得重要了。

3.教师提示(放投影片)。

4.学生按记叙文六要素,简述课文c

(五)学生朗读并背诵第一段。

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起反馈矫正作用,另一方面是为过渡到下一个目标作准备。

1。学生朗读。

2.学生背诵第一段。

(六)听说训练

通过对第一段桃花美景的描写,让学生明确此段所使用的描写方法,再结合以前所学过的描写方法,学写(说)一段话。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读写结合。让学生有迁移能力,从而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。为此,我设计如下:

1。选两则材料,用投影仪显示出来,教师分析其描写方法。

2.学生根据上面的提示学写(说)一段话。

七、板书设计。

说课稿 篇2

一、指导思想

1.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,大力开发课程资源,着重通过课堂上各个环节的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,使学生生动、活泼、主动地发展。

2.在教学中,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,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,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锻炼所带来的乐趣。

二、设计思路

……此处隐藏2293个字……计由问题引入,激发认知冲突,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,使学生思维进入新课所要解决问题的发展区,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。

活动二:探究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,认识圆周率。

1、回忆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关系,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?

2、要求每组同学用准备好的三个大、中、小不同的圆片作为测量材料,分工合作,分别测量各圆片的直径和周长,并将数据填入下表。

周长(分米)直径(分米)周长和直径的比值

3、完成后,教师点拨,学生归纳“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”这个结论。

课件演示:“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”

4、学生看书自学后,交流汇报圆周率的含义。

5、引导学生读、写“π”并进一步了解圆周率的历史和趣闻。

设计意图:这样通过合作学习、自主探索、汇报交流,不仅可以突破难点,又能掌握学习方法,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;也为我国古代数学家杰出成就而骄傲,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。

活动三:推导圆周长计算公式。

1、引导讨论:求圆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?如果已知圆的直径或半径,该怎样求周长?

2、推导出求圆周长公式

C=πdC=2πr

设计意图:这样通过思考、探索、分析、发现并总结规律,使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。

(三)应用新知,解决问题

1、和自己的伙伴一起解答例1和做一做。

2、说出这两题用哪个公式比较好?

设计意图:解答时,让学生动脑、动手、动口,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。

(四)实践应用,拓展创新。

依据本节知识特点,我设计了如下三个层次的练习:

1、第一层次:基础题

(1)一个圆的直径是10米,它的周长是多少米?

(2)一个圆的直径是10米,它的周长是多少米?

设计意图:通过第一组练习使学生明白虽然数据相同,但计算出的答案不同,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。

2、第二层次:判断题

(1)π=3.14。()(2)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π倍。()

(3)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。()

设计意图:这组判断题,从正、反两方面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重、难点。

3、第三层次:发展题

(1)求黑板上画的圆的周长,你打算怎样做?

(2)我想知道一棵树的横截面的直径,你有什么好的办法?哪种方法最好?

设计意图:这组题让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,既要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,也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。

(五)总结评价,体验成功

我是用谈话的方式进行小结的:

1、你学到了什么?(引导学生进行总结、梳理)

2、你是怎么学到的?(指出这些方法还可以用到今后的学习中)

3、以你的经验,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圆的周长的实际问题?

五:板书设计

圆的周长

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。

圆周率: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π

圆周长公式:C=πdC=2πr

板书目的:能反映出全课内容的重、难点,形成知识网络,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

说课稿 篇5

各位领导、各位老师:

大家好!

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五册的口语交际课《观察中的发现》。

本单元的口语交际内容,是要培养学生乐于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,善于发现生活中各种有趣的现象和奥妙,并乐于与人分享的良好习惯。下面我就从教材、教法与学法、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。

一、教材分析

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的目标是:具有日常交际的基本能力,在各种交际活动中,学会倾听、表达与交流,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,发展合作精神。根据新课程标准、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,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:

1.培养学生乐于观察,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现象,并乐于说出来与别人分享的习惯。

2.引导学生学会互动交流,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,并积极提出问题和意见。

3.培养学生把话说清楚,能有一定条理的把观察过程说清楚、说完整的能力。

二、教学重点

打开学生思路,激发兴趣,使每个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有趣发现。

三、教学难点

引导学生做到互动交流,学会认真倾听和积极质疑。

四、教具准备:

象形字、五人头画;实验器材:鸡蛋、透明小杯、盐、水

五、教法和学法

课程标准指出: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。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,在本课的教学中,我们采用了游戏法、实验法、直观教学法和举一反三的方法,引导学生观察、讨论、倾听、质疑、交流,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、生动、活泼的学习环境,形成学生小组互动、质疑问难、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,力求体现《新大纲》中指出的: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。

六、教学过程

(一)、回忆旧课,反思所得。

通过学生复述已学过的本组课文15、16课课文内容,练习说话,教师引导并给予肯定,使学生把话说清楚,让人听明白,从而以此为凭借,引出话题:只要仔细观察,就会有所发现、有所收获。

(二)、仔细观察游戏和实验,善于发现其中奥妙,练习说话,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。

这一环节,是教学中的重点,我们采用了游戏法、实验法和直观教学的方法,通过观察猜测字、找人头图相和小组亲自实验、观察鸡蛋在淡水中和在盐水中的不同现象,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,讨论、倾听、质疑、交流,再引导学生练习说话,说说自己和听听别人的观察所得。从而达到打开学生思路,激发兴趣,使每个学生都能讲出自己的有趣发现的目的。

(三)、拓展创新,联系生活,交流生活中的观察发现;借助评价,激发互动。

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。我们采用了举一反三法:通过前面的游戏和实验,联想到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,你又有哪些发现呢?再进一步有机地引出话题,让学生练习把话说清楚、把话听明白。在表达自己观察所得和答辩问难时,力求话意清晰、容量理解;在认真地听别人说的时候,还要记住别人的发现、质疑别人的发现。在教学过程当中,通过自评、生评、师评,促进学生说话和倾听能力的发展。让学生在小组充分地说和评,在班上互相评议、复述、质疑、答辩,激发兴趣,引发全体学生参与互动交际的积极性,从而达到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。

(七)、总结,拓展延伸想开去

《新大纲》又指出: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锻炼口语交际能力。这个要求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技能,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。因此,在教学最后,我们还设计了课后,让学生更多地观察周围的事物,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家人和朋友。

《【推荐】说课稿集合五篇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